导航

透析,活5年与活50年的人区别在这3点

  根据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(CNRDS)统计,我国大陆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为33.4%,相较于4.5年的平均透析时间,透析龄在10年以上的也不在少数。

  截至2021年,透析龄最长时间已达52年8个月,是一位日本的尿毒症患者。

微信图片_20251017161528_164_232.png

  同样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,为什么有人仅能存活5~10年,有人却可以延续三十载甚至更久?

  除设备、治疗方式、各种并发症的处理等医疗因素外,更多差异还源于患者对治疗的认知与自我管理。

  尤其是以下三点,往往成为影响生存质量与时间的关键。

  认清透析:从“有功能”到“零功能”的转变

  许多患者未能意识到,进入规律透析阶段后,身体状态已发生根本变化。透析之前,肾脏仍保留部分排毒和排水能力;而一旦开始维持性透析,意味着肾脏原有功能基本丧失,尤其是排水能力会随时间进一步减退。能否正确理解这一转变,并积极配合调整生活方式,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年限。

  药物治疗不可或缺,透析并非万能

  尽管规律透析可替代肾脏完成排毒和排水功能,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肾脏原本承担的内分泌与代谢调节功能,仍需依靠药物维持。例如:高血压需药物控制以防心脑血管意外;肾性骨病需调节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;贫血也需相应药物干预。忽略药物治疗,只会加速并发症的出现,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与时间。

  严格控水,是为心脏减负

  随着透析时间延长,绝大多数患者的尿量会逐渐减少,体内多余水分只能依靠透析清除。如果两次透析之间水分增长过多(建议不超过干体重的5%,最好控制在2kg以内),会显著增加心脏负荷,长期可导致心功能不全、心衰甚至死亡。因此,严格控制水分摄入,是每位透析患者必须认真对待的日常功课。

  很多时候,患者因自觉“年轻”或“目前感觉尚可”,容易放松对疾病的管理。短期内或许没有明显影响,但三五年后,重视与不重视的差距便会逐渐显现。等到出现不可逆的身体损害,再补救往往为时已晚。

  透析是一项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,但并不意味着生命失去光彩。正确认知疾病、规范用药、严格控制饮食水分——做好这三点,透析患者同样能够拥抱长久、有质量的人生。